(梁宇铭)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提升学生工作队伍向心力与凝聚力,2025年7月26日至7月31日,学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张志红率学生工作部门负责人、二级学院党总支书记及辅导员代表共四十余人赴陕西延安开展红色文化专题调研学习。此次活动以“走进延安圣地,传承延安精神教书育人”为主题,通过实地考察革命遗址、参与专题研讨、现场实践教学等形式,推动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实践,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精神动力。
在为期五天的行程中,张志红副书记一行系统走访了延安革命纪念馆、杨家岭革命旧址、枣园革命旧址、王家坪革命旧址、黄帝陵、梁家河知青旧址等核心教育点。在延安革命纪念馆,通过2000余件历史文物和场景复原,团队成员深入了解了中国共产党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的转型历程;在杨家岭中共七大会址,面对简陋的土坯房和斑驳的木桌椅,学生工作部刘亮部长感慨:“从这里走出的‘团结-批评-团结’方针,正是新时代学生工作化解矛盾、凝聚共识的智慧源泉。”
调研学习期间,团队特别邀请延安干部学院安振华教授开展《用延安精神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专题讲座。讲座以“抗大精神”“南泥湾精神”为切入点,结合张思德、白求恩等典型案例,系统阐释了“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内核。智能制造与电气工程学院学工组长刘紫云老师在笔记中写道:“割掉皮肉还有筋,打断骨头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城。当听到上海热血青年动身来延安前发出的誓言时,我深刻认识到,红色文化不仅是历史记忆,更是激发青年奋斗的精神密码。”
此次调研学习活动突出“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的实践导向。团队深入延安南泥湾国家湿地公园、梁家河知青旧址等地,旨在将红色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构建具有理工特色的‘大思政’格局。在张思德纪念广场,党委学生工作部刘亮部长带领全体教师诵读《为人民服务》,切身体验当时毛泽东主席赞扬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革命精神。
结业仪式上,张志红副书记提出四点希望:一是做“根脉”的守护者,用黄帝陵的认同培根铸魂。学生工作要把“同根同源”的共同体意识融入新生入学教育、主题团日、网络思政全过程,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转化为报国行,让“请党放心、强国有我”成为青春最强音。二是做“苦实”的示范者,用南泥湾的奋斗锤炼作风。要主动到学生最集中的地方去、到矛盾最突出的地方去、到网络舆论最复杂的地方去,在“自找苦吃”中练就“宽肩膀”“硬脊梁”,真正把办公室搬到学生社区,搬到操场、搬到网络一线,用脚步丈量育人深度,用真情提升育人温度。三是做“鱼水”的践行者,用枣园的宗旨涵养情怀。要坚持“一线规则”,坚持辅导员每月遍访宿舍、每天进课堂、进活动,做到学生在哪里、工作就延伸到哪里,问题在哪里、身影就出现在哪里,让学生始终感到辅导员就在身边。把窑洞之问转化为时代之答,把群众路线转化为学生路线。四是做“张思德”的追随者,用为人民服务的誓言砥砺初心。要把“学生事无小事”作为第一准则,建立“急难愁盼”台账,推行“接诉即办”机制,对学业困难学生一帮到底、对心理困扰学生一人一策、对就业困难学生做到“四个一”。要始终站在学生中间,做看得见、找得到、靠得住的贴心人,让学生在有困难的时候首先想到去找辅导员。要把“服务”二字写进日常、做进细节、化为经常。辅导员要带头做“有泥土味的老师”,常态化入住学生宿舍、常态化微信秒回,用“零距离”赢得“心贴心”。
此次延安学习之行,是1382cm太阳贵宾会下载学生工作深化“三全育人”内涵理解的实景实践教学,是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延安精神的生动实践。正如辅导员老师们在宝塔山下的宣誓词中所言:“我们将以延安精神为灯塔,引导青年学子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赛道上奋勇争先!”未来,1382cm太阳贵宾会下载将持续挖掘红色资源育人潜能,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支撑。

开班仪式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参观学习

在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参观学习

在杨家岭革命旧址参观学习

在枣园革命旧址聆听专家现场授课

在宝塔山参观学习

在梁家河知青旧址现场聆听专家授课

在梁家河知青旧址参观学习

在张思德纪念广场集体诵读《为人民服务》

在中共七大会址参观学习

安振华教授讲授《用延安精神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专题讲座


结业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