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师于工程楼3号报告大厅集中收听收看大会直播。
会场上,教师们着装整齐,精神昂扬,目光紧紧聚焦屏幕。当国歌声响起,全体起立,齐声高唱,歌声激昂有力,震撼人心。当徒步方队以铿锵步伐踏过天安门广场、装备方队展现大国重器风采、空中梯队划出壮丽航迹时,大家脸上满是自豪与振奋。教师们表示:要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伟大抗战精神为指引,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会议现场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袁毓玲:收看9月3日上午在北京举行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盛大阅兵,震撼的场面、磅礴的气势彰显祖国的日益强大和繁荣昌盛。展示军兵种结构的崭新布局,国产现役主战装备,展显了国威军威!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入新征程的首次阅兵,宣示的是人民军队听党指挥的坚定信念,是国家实力的彰显,民族精神的凝聚。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这是一次致敬历史、面向未来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要用好阅兵这一堂生动真实的“大思政课”,让伟大抗战精神和伟大民族精神在新时代赓续传承。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郭芸:九三阅兵,铁流奔腾,战鹰翱翔,这场浓缩在70分钟里的强军画卷,多维立体地呈现出新时代中国军队的崭新风貌。一句句“为人民服务!”“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高亢嘹亮、响彻云霄,让我心潮澎湃、热泪盈眶。那铿锵脚步丈量着从卢沟桥到复兴路的苦难辉煌,那猎猎旌旗翻卷着十四年浴火奋战的血与火,如今的中国,山河无恙、国富兵强!这场以体系化、智能化、实战化为核心的全球级军力展示,既是中国对当下复杂国际局势的一次清晰表态,也是中国向历史致敬、向和平宣誓的伟大时刻。九三阅兵所蕴含的教育价值不言而喻,这堂意义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公开课,为思政教师提供了丰富而鲜活的教学素材。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铭记历史、传承精神、珍视和平、砥砺前行,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人生追求。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景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发展新质战斗力,党的二十大对发展新质战斗力做了重要部署。九三大阅兵,集中展示了我国新质战斗力的发展成就,对于震慑敌对势力、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智能化的攻防体系。陆上、海上、水下无人系统与定向能反无人机等成体系亮相,体现侦察—打击—保障无人化、集群化趋势;二是,高超声速与战略威慑体系。新一代高超声速、防空反导与战略打击装备集中展示,显著提升远程精确打击与战略制衡能力;三是,现代化空战体系。歼-20/歼-35隐身战机、弹射型舰载机、固定翼舰载预警机、电子战飞机与空中加油等模块化编组,制空与攻防兼备能力跃迁;四是,网电与水下作战体系。网电攻防、水下作战力量进入受阅序列,突出新质作战域的体系融入。这次阅兵不是单件“明星装备”的秀场,而是把无人、高超声速、隐身空战、网电与水下等新型力量,予以系统性呈现,清晰宣示:人民军队正以信息化、智能化为主导,加速形成面向未来战争的体系化新质战斗力,构筑强国建设与国家安全的军事基石。
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张晓瑜:今日观看九三阅兵,长安街上铁流滚滚,天空中战机翱翔,令人心潮澎湃。这场展示国威军威的盛典,既是对抗战精神的崇高致敬,也是对和平发展的庄严宣誓。作为一名思政教师,我深感国家强大带来的自豪与自信,更意识到育人使命的重大。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把这份震撼转化为教学动力,在三尺讲台上讲述好中国故事,引导青年学子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把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行,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陈梦华:今天上午,观看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心潮澎湃,感触良多。当阅兵的号角吹响,受阅部队以排山倒海之势走来,那整齐的步伐、威武的阵容,彰显着中国军队的强大实力。空中护旗梯队划破长空,装备方队中现代化装备闪烁科技光芒,这是守护和平的底气。特别是看到抗战老兵的身影,我不禁热泪盈眶,他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民族的英雄。这场阅兵不仅是力量的展示,更是精神的传承。它让我更加坚定地认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我要将这份爱国情怀、民族精神融入课堂,引导学生铭记历史、珍惜当下,激励他们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董俊甫:天安门广场上,战机呼啸、步伐铿锵,这场震撼人心的阅兵式不仅展示了国之重器,更是一堂生动的思想政治课。观看九三阅兵时最让我感触深刻的是战旗方队的环节,当代表不同抗战时期功勋部队的荣誉战旗在长安街上庄严行进时,我仿佛看到了抗战先烈用鲜血书写的壮丽史诗。这些旗帜背后是无数英雄为民族独立和自由献出宝贵生命的英勇事迹,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伟大抗战精神的接续传承。这个环节让我深刻体会到,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作为思政教师,我更有责任将这种精神融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铭记历史、珍视和平、开创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稿件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撰稿:郭芸
图片:龚秋月
初审:黄保怡
复审:文妙虹
终审:袁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