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1382cm太阳贵宾会下载“广理大讲堂”系列讲座于白云校区7-418教室成功举办。本次讲座特邀博士生导师、帽峰学者聂志平教授,为在场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方言研究漫谈”的学术盛宴。本次讲座由语言学课程组王辛泰老师主持,参加本次讲座的老师有黄晓雪教授和刘华教授。

讲座伊始,聂志平教授便从“何谓方言”这一根本问题切入,引用《现代汉语词典》与《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厘清了“方言”与“标准语”的概念,并鲜明地提出“每个人使用的都是方言”这一观点,打破了听众对语言等级的固有认知。他借助丰富的方言地图与分区理论,图文并茂地阐述了汉语方言的层次性与复杂性,为整场讲座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在“方言的形成”部分,聂教授从语言的本质出发,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语言在时空维度上的演变,并借由西方语言学的“谱系树理论”与“波浪理论”,对比阐释了汉语方言分合流转的历史动因。

针对当前方言研究的现状,聂教授直言不讳地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不平衡”现象。他以详实的数据说明,如东北官话等方言区的学术关注度远不及东南沿海方言,而语音、词汇、语法各层面的研究深度也差异显著。此部分内容不仅展现了学者的批判性思维,也引发了听众对语言资源公平保护与全面研究的深思。

讲座的核心部分,聂教授系统梳理了方言研究的四大方面。从需要精细审音的语音研究,到讲究系统性的语法研究,再到差异最直观、文化负载最丰富的词汇研究,他通过“脖子”的24种说法、“厨房”的27种称谓等鲜活例证,将专业的语言学知识讲述得趣味横生。此外,他还特别介绍了充满人文关怀的方言文化研究,使讲座超越了纯学术的范畴,升华至文化传承与情感认同的高度。

在分享个人研究心得时,聂教授谦逊地以“非科班出身”自勉,鼓励师生在学术上勇于发声。他总结其方法论的核心在于“反思语感,穷尽语料,摆事实,讲道理”,并强调“田野调查”与“纵横比较分析法”是方言研究不可撼动的基石。这一分享为有志于从事语言学研究的同学指明了切实可行的路径。

本场讲座由人文与教育学院主办,不仅是一场知识的普及,更是一次学术精神的感召。聂教授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生动的讲述,引领大家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方言文化之旅,成功点燃了师生们对身边方言的探究热情,让大家深刻认识到,每一句乡音都是文化基因的密码,值得我们去记录、珍视与传承。最后,讲座在热烈而持久的掌声中圆满落幕。

讲座现场(一)

讲座现场(二)


稿件来源:人文与教育学院

撰稿:王辛泰

图片:王辛泰

初审:郭航

复审:代婵

终审:陈武耕